調研成果展示|市財政局:深謀實干 持續推進首都財政高質量發展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財政局堅持“謀在長遠、干在實處”,以黨建引領促“以政領財”、以教育開展促“以財輔政”,緊緊圍繞首都新發展使命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加強財政政策前瞻性研究,穩步推進各項財稅管理改革,加力提效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出臺了一批利長遠、促發展的政策措施。上半年財政收入實現12.9%高速增長,財政收入質量位居全國前列,為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夯實“穩”的基礎,增強“進”的底氣。
列明“清單”,明確推動財政發展新目標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根本要求。在主題教育中,市財政局成立“推動高質量發展”工作組,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財政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市委十三屆一次、二次、三次全會部署,以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公共財政發展規劃為藍本,對標《關于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動方案(2023-2025年)》,認真梳理財政改革發展路線圖,研究并明確了推動財政事業發展的“兩大模塊”和“十一個領域”工作清單。力爭通過創新預算管理方式,健全全面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不斷完善財源建設,硬化“政府過緊日子”等責任約束,實現財政政策更加“加力提效”、財政收支運行更加“穩健高效”、財政保障更加“及時有力”、財政管理更加“數字智能”。
靶向“解題”,破解推動財政發展新矛盾
既要善于“望聞診切”,也要精于“對癥治療”。市財政局聚焦實施財政政策工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消費穩投資推動經濟回升、財政產業政策共促高質量發展、積極籌措資金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深入研究矛盾癥結,持續在“選題、破題、解題”上下功夫,截止目前,共形成政策性成果32項,政策成效表現為“五個突出”。一是突出功能引領,釋放財政推動力。參與制定出臺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支持政策、支持金融業發展獎補政策、首都功能核心區文物騰退補助資金政策等文件,加力提效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優化提升首都功能,把北京獨特的要素資源,轉化為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二是突出創新驅動,保障城市發展戰略。通過研究起草北京市國家實驗室建設地方支持政策、關于探索市財政以股權投資方式支持科研項目的報告,參與修訂《北京學者計劃實施辦法》,保障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大對國家實驗室、“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通過發布《2023年度高精尖產業發展資金實施指南》、設立并運營相關政府投資基金等方式,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支持做優做強高精尖產業。三是突出“七有”“五性”,站穩人民立場。參與制定出臺《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全力促發展惠民生若干措施》、支持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建設相關政策、北京市普惠托育試點財政補助政策等一批養老、就業、基層醫療、普惠托育相關政策,不斷提高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四是突出城鄉統籌,支撐綠色生態發展。修訂《北京市2023年政策性農業保險統頒條款》、推動研究《北京市耕地開墾費征收管理辦法》、建立生態產品總值(GEP)與“生態涵養區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分配”的聯動掛鉤機制,持續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五是突出安全底線,管控財政債務風險。研究制定專項債券管理使用負面清單,加強韌性城市建設資金保障工作,在全域無隱性債務的基礎上,主動調控新增債務,化解存量債務,確保全市整體債務率控制在“綠”區內,區級全部退“紅”,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嚴控“績效”,提升推動財政發展新成效
經過多年升級完善,以提升治理能力為目標、以事前績效評估為引領、以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為基石的預算績效一體化管理“北京模式”,已成為推動財政改革發展的必要保障。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財政局根據支出政策、項目要素及成本等,進一步完善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分類分檔的預算項目支出標準體系,已形成加強財政預算績效管理成果21項,在“六個方面”穩健發力見效。一是加大預算收入統籌力度,進一步擴大市級國資預算實施范圍,將市屬機關事業單位所辦企業納入市級國資預算管理,進一步加強存量資金統籌管理。二是規范預算支出管理,出臺實施首都標準化戰略補助資金相關管理辦法,工程結算項目評審操作指南等,進一步升級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三是嚴格預算編制管理,先后出臺促進政府過“緊日子”的一系列預算管理措施,制定做好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第二批搬遷預算及資產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措施辦法,在預算編制、執行、決算等環節進一步強化制度約束。四是強化預算執行和績效管理,以《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為核心、以《北京市預算績效管理辦法》為統領,構建“1+1+N”制度體系框架,通過9個制度、13類共性指標體系、15個操作規范、25個工作模板、65個績效目標樣表,強化制度規范,實行全過程的成本管理和控制。進一步將績效評價結果與完善政策、調整預算安排有機銜接,持續提升資金使用效益。五是加強風險防控,制定進一步加強市級政府投資基金規范管理有關工作的辦法等措施,開展地方財經紀律重點問題專項整治、會計和評估行業信息質量檢查等專項工作,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六是增強財政透明度,按照法定要求做好預決算公開工作,通過官網、微信微博“新媒體”積極宣傳北京財政工作,主動保障公眾知情權,服務社會公眾了解財政政策。堅持用好“互聯網+大數據技術”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指導各區各部門自覺接受人大和社會監督,打造全過程監督下的“陽光財政”。
扎根“底層”,探尋推動財政發展新動能
牢記財政作為綜合經濟部門的職能定位,樹立中長期戰略思維和底線思維,秉承財政工作的人民屬性,是做好財政工作的“基石”。主題教育中,市財政局注重加強學習調研促發展,重點圍繞科技創新戰略、“兩區”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辦好民生實事等10方面,明確了42項課題(局領導班子集體調研課題1項,局領導領題調研課題7項,局屬各單位專項調研課題34項),開展前瞻性、跟蹤性、解剖式、督查式主題調研,找準問題“靶向”會診,解決矛盾“實招”發力,形成了一批服務未來發展的高質量“研報”。在全局組織開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大討論”活動,動員黨員干部按照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總要求,結合首都發展大局,談認識、提建議。組織交流座談會、青年征文、高質量發展大家談等活動,形成用黨的創新理論謀劃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良好氛圍。
學習借鑒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創新開展“百名黨員進百戶解百憂”調研活動,動員全局黨員干部深入企業、農村、學校、醫院等基層單位調研約500人次;深入挖掘發展訴求,現場答復解決政策、資金、數據交換等問題110余個,收集各類促進財政改革發展的意見建議90余條。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親身了解人民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一條條帶著溫度的民情民意“慧”聚財政,成為解決發展所需、改革所急面臨問題的“新驅動”。
接下來,市財政部門將用足用好積極財政政策,科學調度安排財政資金,持續提升財政管理水平,確保全方位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在財政系統扎實落地、全面見效。